机管局一直致力遵照法定空气质素准则,监控与机场运作相关的空气污染物排放。
作为全球最繁忙机场之一,香港国际机场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减排措施及持续监测来管理日常运作产生的排放,以尽量减少对社区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香港机场管理局自2004年起一直监测香港国际机场的空气质素,并于2012年开始在机场网站提供有关资料。这些数据有助识别在机场最具成本效益的减排政策及解决方案,同时有助深入了解区内的空气质素状况。香港国际机场周边地区的空气质素监测工作,是由机场岛上两个空气质素监测站及另一个设于沙洲的监测站负责,监测的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可吸入悬浮粒子(PM10)、微细悬浮粒子(PM2.5)、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收集所得的空气污染物每小时平均浓度资料会实时上载至机场网站,以供公众参考。
于2016年,我们参照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空气质素健康指数,在机场网站增设每小时空气质素健康指数的资料。
机管局一直致力减少其直接控制范围内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如机管局车辆的相关排放),同时推动减少机场业务伙伴及在停机位飞机的排放。
辅助动力装置是设于飞机机尾的小型引擎,当在停机位的飞机关上主引掣后,一般会利用辅助动力装置提供电力。为减少燃烧飞机燃油的排放,机管局于2014年12月起禁止在廊前停机位的飞机使用辅助动力装置,以控制使用辅助动力装置的情况。为配合飞机停泊后的供电及机舱空调需要,机管局已装设约700个固定地面供电系统及空气预调系统。机管局与各机场业务伙伴紧密合作,于措施全面实施前安排试行及就转用系统制订操作程序。
机管局致力于投资洁净交通,以减少其车队的温室气体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机管局自2013年7月起推行机场禁区电动车更换计划。在计划的第一阶段,机管局要求所有在机场禁区行驶的新注册房车必须为电动车款。第一阶段已于2017年顺利完成,机场禁区内所有房车已更换为电动车。计划第二阶段要求机场禁区内所有总重量少于三公吨的私家车更换为电动车款,并已于2023年12月顺利完成。计划第三阶段已于2024年1月展开,目标是逐步淘汰机场禁区内现有的非电动小型货车、小型巴士及巴士车队。
机管局积极支持电动车转型,并已经在停机坪提供电动车充电设施。为配合三跑道系统运作,电动车充电站将于2030年年底前增加至超过1 300个。此外,机场安装了智能充电设备。设备内置智能技术,透过监控每辆正在充电中的电动车电池状况以分配电力,大大提高为多辆电动车同时充电的效率。智能充电设备不仅可确保为香港国际机场不断扩大的电动车车队提供充足的充电设施及容量,还有助降低新充电设施的安装成本。
在2018年7月,机管局于中场停机坪展开地勤设备共用计划,推动资源共享,藉此有效善用停机坪服务流程中现有的处理能力,同时带来新的处理能力。首阶段地勤设备共用计划涵盖超过250组主要地勤设备。由于95%的地勤设备由电力推动,计划不但改善香港国际机场的空气质素,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新地勤设备包括电动下舱装载机、电动行李输送带车、电动机场客运升降台和主舱装载机。
在2023年2月,于一号客运大楼停机坪展开的地勤设备共用计划第二阶段已顺利完成。计划第三阶段将会扩展至未来的T2客运廊停机坪。我们计划将地勤设备共用计划中的相关电动设备数目最终增加到计划全面推行后约1 000个,并将增设电动地勤设备充电站以配合需求。
机管局正在推展「航天走廊」项目,该项目是一座专为连接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和SKYCITY航天城而建造的桥梁,该桥梁将提供行车道路及行人步道。「航天走廊」将由电动车提供服务,长远而言会采用自动驾驶运输系统(辅以零排放自动驾驶车辆)运行。航天走廊自动驾驶运输系统的下一阶段发展,将由SKYCITY航天城延伸至邻近的东涌市中心。
自2007年起,机管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分析空气质素数据及研究香港国际机场运作对空气质素造成的影响。这些研究让机管局更深入了解机场不同营运范畴的空气质素表现,并协助制订上述减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