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管局致力避免及盡量減少香港國際機場的發展及營運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帶來的不良影響。
香港機場管理局十分重視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我們明白在香港國際機場、機場周邊及複雜的供應鏈中的各式活動,可能會影響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於2024/25年度,我們開展了一項研究,深入分析業務足跡,並探討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重大影響和依賴性與我們的設施、營運及價值鏈的關係。這項研究有助制定明確方向,優先應對與自然相關的重要議題,並與現時和新興的最佳實踐及標準保持一致,亦協助我們瞄準重點範疇,制定應對與自然相關風險的路線圖,作為可持續發展策略的一部分。
機管局於2016年年底成立改善海洋生態基金及漁業提升基金,注資金額共4億港元。基金由獨立委員會負責管理,旨在提升海洋環境、生態及漁業資源。
獲資助項目主要由大學、研究團體或漁業界組織負責管理及進行。
獲資助的項目包括:
新成立的北大嶼海岸公園是緩解三跑道系統項目對海洋生態影響的措施。面積約2 400公頃的北大嶼海岸公園連接毗鄰現有的海岸公園,組成一個面積約4 500公頃的海岸公園區域。相連的保護區將有助保護包括中華白海豚及漁業資源在內的海洋生態,產生積極協同效應。機管局正探討推行一系列環保措施,以豐富該區的海洋環境,並支持漁業健康發展,以配合獲指定的北大嶼海岸公園。
機管局亦在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策略下,自發在大嶼山水域進行多個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項目。
敷設人工魚礁先導計劃
於2021年,機管局在香港國際機場南跑道以西的海底敷設了100座人工魚礁,並在第三跑道以北的一段路段鋪設了約400公噸的石灰岩,再移植活蠔苗於石灰岩。為期12個月監察計劃顯示,人工魚礁及蠔礁均創造了正面的生態效益。與計劃開始時相比,蠔礁錄得的物種數量較剛開始時增加超過五倍,與海岸線巨石的對照組相比增加了四倍。此外,在人工魚礁所錄得的物種較剛開始敷設時的基準期間增加了五倍。上述發現證明計劃能夠有效增加生物多樣性。機管局現正計劃在北大嶼水域擴大措施規模。
第二階段投放幼魚
機管局於2019年進行投放幼魚先導計劃,在機場島以西的人工海堤投放超過8 000條幼魚。 於投放後,一系列的監察結果顯示,在投放地點附近可發現魚類。
繼第一階段取得成功後,機管局在人工魚礁試點投放約20 000條幼魚,以及在大嶼山西南面水域投放約100萬隻蝦苗。我們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監察,採用聲學監察、遠程水下影像及水下視覺普查,評估投放成效。
其他自發推行的措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