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管局致力避免和盡量減少香港國際機場的發展及營運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不良影響。
機場管理局明白香港國際機場的發展及營運對生物多樣性和機場周邊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影響。機管局承諾並有責任避免、減少和減緩已識別及潛在的影響。機管局正推行一系列保育及提升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以長期保護和改善香港國際機場周邊的各種棲息地及環境。
機管局於2016年年底成立改善海洋生態基金及漁業提升基金,注資金額共4億港元。基金由獨立委員會負責管理,旨在提升海洋環境、生態及漁業資源。
截至2022年,計劃開展6年以來,兩個基金已向50個海洋生態及漁業項目撥款合共6,900萬港元。獲資助項目主要由大學、研究團體或漁業界組織負責管理及進行。
獲資助的項目包括:
新規劃的北大嶼海岸公園(NLMP)將劃作為緩解水域,以緩解三跑道系統項目對海洋生態影響。面積約2 400公頃的北大嶼海岸公園將連接毗鄰現有的海岸公園,組成一個面積約4 500公頃的海岸公園區域。相連的保護區將有助保護包括中華白海豚及漁業資源在內的海洋生態,產生積極協同效應。
為配合日後的北大嶼海岸公園的指定工作,機管局正在探索及評估一系列潛在措施,以豐富該區的海洋生態和支持漁業的健康發展。
機管局亦在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策略下,自發在大嶼山水域進行多個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項目。
敷設人工魚礁先導計劃
於2021年,在機場南跑道西面水域完成敷設約100座人工魚礁,作為先導計劃的其中部分,藉此研究人工魚礁對改善機場附近水域海洋生態及提升漁業資源的價值。於先導計劃實施後首年共錄得51種海洋動植物,在人工魚礁的游動及拓殖生物數量及覆蓋率都有顯著提升。
敷設貝類礁先導研究
機管局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及香港大學合作,於2021年共同研究在新建成的海堤東北面敷設貝類礁,旨在為貝類及其他海洋生物重建自然棲息地及促進繁殖率。於先導計劃進行期間,貝類礁範圍內共錄得超過35種引入的海洋生物,包括貽貝類、螺類、管蟲、蟹類、海星、蝦類、藤壺及雙貝類,於整個貝類礁引入的生物量遠多於觀察到的拓殖量 。
其他自發推行的措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