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3 年 6 月 28 日) - 负责调查於 4 月 7 日在香港国际机场西北客运廊发生的罕见机桥倒塌事件的专家调查小组,今天公布调查结果,认为肇事的主要原因是机桥的转台立柱接驳面的螺栓出现金属疲劳,导致机桥塌下。调查小组指出机桥在制造时有缺陷,使接驳面表面不平滑,引致部份螺栓出现金属疲劳。
专家调查小组由独立资深工程师梁广灏出任主席,机场管理局建筑工程执行总监蔡新荣为副主席。安全、意外及失效分析顾问有限公司的 George Greene 博士工程师及林超雄博士工程师担任调查小组辖下技术工作小组的主要顾问。
调查小组就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及调查,找出所有与技术及运作方面相关的资料及证据。其中,技术工作小组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室及实地测试,包括超音波检查、机桥控制纪录分析、振动及加速评估、停机坪路面测量、螺栓配对、在实验室进行螺栓损情况检查及拉力测试、量度转台立柱接驳面平滑度、应力分析及计算,并进行全面的文件及纪录审视。运作工作小组则访问了超过 15 名目击者,同时收集及分析各种环境数据,例如风力、湿度、雨量及能见度等等。
专家调查小组主席梁广灏指出:「技术工作小组的调查发现,肇事机桥的转台立柱接驳面有制造缺陷,结构组件接合位置的两个接驳面表面不平滑,令接驳面及接驳螺栓受力不平均,引发周期性的负重,增加接驳螺栓所承受的拉力,出现金属疲劳及折断的情况。」
基於调查结果,梁广灏认为这个接驳面的缺陷,是机桥塌下的主要成因。事发时,机桥正经过地面轻微隆起的部分,机桥摆动造成的杠杆效应产生拉力,令已出现金属疲劳的螺栓折断,转台立柱的上下接驳面分离,触发机桥塌下。梁广灏认为今次机桥塌下是罕见事件。
调查亦进一步发现於 2009 年底,机管局曾邀请生产商 Bukaka 对六条机桥进行技术核查,审视维修工作的严谨程度,当中包括两条位於西北客运廊的机桥,与塌下机桥属同款设计。在检定中,生产商并没有将转台立柱接驳面或螺栓列入检测项目。
另外,现时负责机桥维修保养的服务供应商於 2012 年初曾聘请生产商为员工提供维修训练,在训练及训练资料中亦没提及须检查转台立柱接驳面的螺栓。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机桥操作及维修手册中,有一页提及对转台立柱的螺栓,以及螺栓扭力的检查。然而,这项资料并非编排在维修保养工作清单内,对螺栓的大小及扭力等资料亦不符合。调查小组认为这并非机桥塌下的原因之一。
调查结论指,机管局及其委聘的维修保养服务供应商完全按照生产商所提供的操作及维修手册,进行预防性维修检查工作。
在机桥运作方面,调查小组亦检测了各项有关操作上的因素,包括操作环境、程序、员工能力及工作量等,当中并无发现有违规情况。
机管局机场运行执行总监吴自淇说:「我们感谢专家调查小组为事件进行深入而专业的调查。我们接纳调查结果,亦会采纳当中所有建议。」
吴自淇又说:「尽管我们已经竭力在启用前确保机桥的质素,并且跟随机桥生产商所提供的维修保养工作清单进行工作,但仍未能及时察觉肇事机桥结构组件的缺陷,机管局对此深感遗憾。」
机管局表示,除了会向生产商及其他方面跟进外,机管局亦会按照专家调查小组的建议,再次全面审阅操作及维修手册,确保当中并无任何不符的情况。同时,亦会加强维修保养工作,包括每半年对转台立柱接驳面的螺栓进行超音波检查,以及每年对螺栓进行扭力测试,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一般而言,维修保养工作并无指定进行有关工作,亦不应用於结构组件的检查。
至於九条停用的同款设计的尾桥,机管局已对转台立柱的接驳面进行了平滑度测试,亦为接驳位置的螺栓进行超音波检查,结果显示其中四条机桥的转台立柱接驳面有细微空隙,但并未有类似肇事机桥接驳面不平滑的迹象,接驳螺栓亦并无出现金属疲劳的情况。基於安全至上的原则,这四条机桥将继续暂时停用,直至全面检视及维修工作完成为止,而其馀机桥则会於今天恢复运作。
机管局重申,一直致力维持旅客、机场员工及业务夥伴的安全,亦会加强现时对机桥结构的定期检查。机管局亦已拨款逾 8 千万港元,为一号客运大楼的机桥进行大修及翻新工程。有关工程现正进行中,预计在 2015 年年底前分阶段完成。另外,机管局亦计划为机场其他设施的维修计划进行全面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