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3 年 6 月 28 日) - 負責調查於 4 月 7 日在香港國際機場西北客運廊發生的罕見機橋倒塌事件的專家調查小組,今天公布調查結果,認為肇事的主要原因是機橋的轉台立柱接駁面的螺栓出現金屬疲勞,導致機橋塌下。調查小組指出機橋在製造時有缺陷,使接駁面表面不平滑,引致部份螺栓出現金屬疲勞。
專家調查小組由獨立資深工程師梁廣灝出任主席,機場管理局建築工程執行總監蔡新榮為副主席。安全、意外及失效分析顧問有限公司的 George Greene 博士工程師及林超雄博士工程師擔任調查小組轄下技術工作小組的主要顧問。
調查小組就事件進行詳細的分析及調查,找出所有與技術及運作方面相關的資料及證據。其中,技術工作小組進行了詳細的實驗室及實地測試,包括超音波檢查、機橋控制紀錄分析、振動及加速評估、停機坪路面測量、螺栓配對、在實驗室進行螺栓損毁情況檢查及拉力測試、量度轉台立柱接駁面平滑度、應力分析及計算,並進行全面的文件及紀錄審視。運作工作小組則訪問了超過 15 名目擊者,同時收集及分析各種環境數據,例如風力、濕度、雨量及能見度等等。
專家調查小組主席梁廣灝指出:「技術工作小組的調查發現,肇事機橋的轉台立柱接駁面有製造缺陷,結構組件接合位置的兩個接駁面表面不平滑,令接駁面及接駁螺栓受力不平均,引發週期性的負重,增加接駁螺栓所承受的拉力,出現金屬疲勞及折斷的情況。」
基於調查結果,梁廣灝認為這個接駁面的缺陷,是機橋塌下的主要成因。事發時,機橋正經過地面輕微隆起的部分,機橋擺動造成的槓桿效應產生拉力,令已出現金屬疲勞的螺栓折斷,轉台立柱的上下接駁面分離,觸發機橋塌下。梁廣灝認為今次機橋塌下是罕見事件。
調查亦進一步發現於 2009 年底,機管局曾邀請生產商 Bukaka 對六條機橋進行技術核查,審視維修工作的嚴謹程度,當中包括兩條位於西北客運廊的機橋,與塌下機橋屬同款設計。在檢定中,生產商並沒有將轉台立柱接駁面或螺栓列入檢測項目。
另外,現時負責機橋維修保養的服務供應商於 2012 年初曾聘請生產商為員工提供維修訓練,在訓練及訓練資料中亦沒提及須檢查轉台立柱接駁面的螺栓。
然而,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在機橋操作及維修手冊中,有一頁提及對轉台立柱的螺栓,以及螺栓扭力的檢查。然而,這項資料並非編排在維修保養工作清單內,對螺栓的大小及扭力等資料亦不符合。調查小組認為這並非機橋塌下的原因之一。
調查結論指,機管局及其委聘的維修保養服務供應商完全按照生產商所提供的操作及維修手冊,進行預防性維修檢查工作。
在機橋運作方面,調查小組亦檢測了各項有關操作上的因素,包括操作環境、程序、員工能力及工作量等,當中並無發現有違規情況。
機管局機場運行執行總監吳自淇說:「我們感謝專家調查小組為事件進行深入而專業的調查。我們接納調查結果,亦會採納當中所有建議。」
吳自淇又說:「儘管我們已經竭力在啟用前確保機橋的質素,並且跟隨機橋生產商所提供的維修保養工作清單進行工作,但仍未能及時察覺肇事機橋結構組件的缺陷,機管局對此深感遺憾。」
機管局表示,除了會向生產商及其他方面跟進外,機管局亦會按照專家調查小組的建議,再次全面審閱操作及維修手冊,確保當中並無任何不符的情況。同時,亦會加強維修保養工作,包括每半年對轉台立柱接駁面的螺栓進行超音波檢查,以及每年對螺栓進行扭力測試,防止同類事故再次發生。一般而言,維修保養工作並無指定進行有關工作,亦不應用於結構組件的檢查。
至於九條停用的同款設計的尾橋,機管局已對轉台立柱的接駁面進行了平滑度測試,亦為接駁位置的螺栓進行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其中四條機橋的轉台立柱接駁面有細微空隙,但並未有類似肇事機橋接駁面不平滑的跡象,接駁螺栓亦並無出現金屬疲勞的情況。基於安全至上的原則,這四條機橋將繼續暫時停用,直至全面檢視及維修工作完成為止,而其餘機橋則會於今天恢復運作。
機管局重申,一直致力維持旅客、機場員工及業務夥伴的安全,亦會加強現時對機橋結構的定期檢查。機管局亦已撥款逾 8 千萬港元,為一號客運大樓的機橋進行大修及翻新工程。有關工程現正進行中,預計在 2015 年年底前分階段完成。另外,機管局亦計劃為機場其他設施的維修計劃進行全面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