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中心

機管局投放幼魚及敷設人工魚礁 提升香港西部水域生態價值

2025年7月27日


機管局在機場中跑道及南跑道敷設了人工魚礁的位置,投放6萬條幼魚,是機管局幼魚投放活動中數量最多的一次。
投放的幼魚須先從漁船放進魚籠,由潛水員將魚籠拖往人工魚礁範圍,然後再將幼魚放出來。
機管局就投放幼魚的品種諮詢過漁民團體的意見,四個品種為原本已棲息於香港西部水域,包括青斑。
機管局於人工魚礁範圍投放幼魚,於投放當日已有幼魚於人工魚礁進出。
機管局為機場以西水域敷設了600個人工魚礁,為這一帶海洋生物設置了規模龐大的棲息地。
敷設人工魚礁及投放幼魚的位置位於禁止商業捕魚及限制船隻進入的「香港國際機場進口航道區」內。
機管局於2023年在敷設了人工魚礁的位置,投放幼魚,記錄到部份投放的幼魚體積有增長。
2023年投放幼魚後,監察期內合共17種魚類在人工魚礁上棲息,包括黑鱲和黃腳鱲。
2023年投放幼魚後,監察期內合共17種魚類在人工魚礁上棲息,包括金鼓。

香港機場管理局一直積極實行「改善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策略」,其中一個重要項目是於海床敷設人工魚礁,為海洋生物設置「家園」,再於人工魚礁範圍投放幼魚,讓牠們在這裡居住及繁衍,從而提升機場附近水域以至北大嶼山水域的海洋生態價值。

機場以西進行大型人工魚礁敷設

2025年年初,機管局進行了大型的人工魚礁敷設項目,在機場中跑道以西水域的海床敷設500個人工魚礁。這些用混凝土造成的人工魚礁,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的坑洞,模擬天然珊瑚礁的結構,方便大小不同的魚類進出。人工魚礁的酸鹼值亦調節至與海水酸鹼值相若,令海洋生物更快、更容易依附在魚礁上生長和寄居,有利提升水域的海洋生態。

機管局早於2021年,已經推行「敷設人工魚礁先導計劃」,當時在機場南跑道以西水域敷設的100座人工魚礁,機管局一共為機場以西水域,敷設了600個人工魚礁,為這一帶海洋生物設置了規模龐大的棲息地。

於人工魚礁水域投放幼魚六萬條

2025年的6月6日「全國放魚日」,機管局在機場中跑道及南跑道敷設了人工魚礁的位置,投放6萬條幼魚,是機管局幼魚投放活動中數量最多的一次。

機管局就投放幼魚的品種諮詢過漁民團體的意見,4個品種為原本已棲息於香港西部水域,但數量開始下降,分別是青斑、黃腳鱲、黑鱲,及中華白海豚喜歡獵食的白花魚,希望能增加具生態重要性和對漁獲有幫助的魚類。

此外,投放的幼魚中有1萬條是由本地養殖、來自機管局「漁業提升基金」資助項目的包公,是香港首次大規模增殖放流本地養殖的幼魚。而當日機管局亦在大嶼山西北的沙螺灣及深屈灣,合共投放約100萬隻蝦苗。

機管局首席可持續發展主管李仲騰︰「機管局期望透過敷設人工魚礁以及投放幼魚蝦苗,雙管齊下,能夠提升北大嶼山,以至整個西部水域的生態價值,對海洋生態及本地漁業帶來積極及正面的作用。」

為了增加投放幼魚的存活率,研究團隊首先把這些從內地運來的幼魚安排在本地魚排暫養,幫助牠們適應香港水域的環境。此外,投放幼魚的位置位於禁止商業捕魚及限制船隻進入的「香港國際機場進口航道區」內,令幼魚能在安全的環境中繁衍。

先導計劃證提升生態效果顯著

機管局於2023年,亦曾經在南跑道以西,敷設了人工魚礁的位置,投放約2萬條幼魚。專家團隊進行了6個月監察,包括聲學監測、水下遠程攝錄及水底觀察調查等。研究團隊於監察期內都記錄到部份投放的幼魚體積有增長,亦找到合共17種魚類在人工魚礁上棲息,包括細鱗、金鼓、火點、芝麻斑、黃斑及小丑魚。

監察結果證明了敷設人工魚礁加上投放幼魚,明顯有助提升機場西面水域的生物多樣性,為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亦成為機管局於2025年擴大敷設人工魚礁和投放魚苗規模的基礎。

機管局首席可持續發展主管李仲騰︰「機管局於2019年起,投放幼魚數量已經接近9萬條,敷設人工魚礁達到600個。機管局會進行為期12個月的監察,了解魚類及海洋生物在人工魚礁棲息的情況,並計劃於未來數年再進行兩次幼魚投放,進一步提升香港西部水域的海洋生態。」

請到以下連結下載短片:

https://corpvideo.hkairport.com/downloadmedia/index/download/flavorid/1_a7kehhbp